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1685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95 USD 更新时间:2025-07-12 03:00:01
原文首发于Medium,作者黑鳯李,点击阅读英文原版
1. 序言
互联网出现之后,人类社会迎来了高速发展,颠覆了信息的生产和传递方式,改变了文明的演进方向。但在这个奇点之后的数十年间,人类执著于在互联网的根基之上修修补补,新的协议标准、编程语言、技术硬件、网络设备等细枝末节的创新已然让人们疲于探寻下一场席卷整个文明的⻛暴,我们也已经很久没有⻅到能够与互联网诞生媲美的新的变革。
十二年前,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诞生让人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资产,让无边界的价值传递成为了可能。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文明时代的基础设施,那么区块链则是对未来价值社会的一次探索,让人类文明从信息和内容的传递转向资产与价值的交互,为文明的演进开启了新的上升通道。在区块链时代变革前夜,我们看到了诸多原生链上资产的涌现,也⻅证了DeFi这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的疯狂。但现在的我们仍然不能达成链上和链下两个世界的融合,资产和价值只能在相互独立的体系中闭环流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资产上链,我认为最好的资产载体就是NFT。
以往的NFT市场中,人们往往将目光限制在其稀缺性的应用上,这是对于NFT 最大的误解,完全源于经验主义的裹挟带来的思维禁锢,以现实社会的规律看待区块链和NFT的发展进程。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演进都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多的则是思想的演进,本文将尝试解除思想的封印,以「NFT 结构体」的⻆度,扩充加密世界对于NFT的想象力。
2. 价值的传递
2.1 内容的传递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科技进步,信息无界,跨时区的沟通已然习以为常,互联网成为我们基础社会的刚需,网络信息的传递成为沟通的必要组件。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逻辑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转换为机器可读的0/1二进制数据,再通过网络间的数据传递达成信息互联。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互联网也随之演进,有线网络从ADSL拨号到LAN宽带再到光纤,移动通信经历了五次变迁,物理硬件性能随着摩尔定律的屡次生效而突飞猛进,互联网在技术层面的革新带来了内容传递上的发展,体现在了内容形式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上。
内容形式的丰富内容数字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充可承载信息量的过程,从早期的文本数字化到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可承载和传输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由此衍生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也日趋渗透至日常生活之中。
意识形态的转变在Web1.0时代,互联网仅作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内容的生成与消费往往是1对n的关系,话语权集团和早期互联网企业掌控着内容生产者的角色,网民作为消费者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该阶段相当于互联网对传统图书、报纸等信息载体的功能性复刻,没有借助互联网的特性而赋予新的内涵。
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由「信息共享」转向「信息共建」,网民在互联网中的权力从「只读」提升至「写入」,衍生出了UGC、PGC等概念,相当于在意识形态上把互联网的主体和话语权都分散到了个人用户身上,每个人都兼具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由此带来了互联网内容量级的爆炸,引发了以PV、UV等参数为考核指标的门户网站的消亡,和以用户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社区型互联网平台的诞生。从早期PC互联网盛行的BBS、Blog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Quora等内容生产社区,都是Web2.0时代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内容的发展,过去数十年间互联网给人类文明的传承带来了颠覆,但这一点也为互联网的未来设定了桎梏,毕竟其应用始终没有脱离内容(信息)传递的范畴,和Web3.0时代的重要命题之一——价值互联网之间尚存隔阂。也就是说,虽然互联网传递的二进制数据信息可以产生价值,但互联网却不能承载价值本身。
那么价值由何而来?
在现实世界中,价值最好的体现就是资产,房产、股票、债券、版权都是资产,这些资产目前和互联网并没有产生真正交融,互联网上不存在「真正的资产」。举个简单的例子,UserA通过互联网传递自己的房产证给UserB,但UserB只能获得一张图片,并不会发生房产价值的转移。
应对价值互联网的发展困境,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将资产转移到互联网这个平行世界中,在网络中达成现实资产的高效传递,可以理解为「资产上网」,但由于资产难以确权等问题,这个想法显然不成立。此时,区块链技术的加持,或许能够为资产的传递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2.2 资产的传递
原生链上资产原生链上资产的定义:起源于区块链世界的资产,与现实资产脱钩,完全去中心化。例如BTC、ETH。但USDT等中心化稳定币不在此范畴内。
现实世界中的资产需要法律条文、买卖合同、监管机构的保护,同样的,法律漏洞、合同造假、机构作恶也可以让你的资产瞬间蒸发或易主。原生链上资产则无需考虑这个问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可以让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永久归属与你,不存在任何第三方强制剥夺资产的可能。
链上资产传递的两个阶段从链上资产传递的发展路径来看,存在两个阶段:
数字资产化:即原生链上资产的资产属性体现。例如目前的BTC、ETH,其自身具备资产属性,在发展早期主要体现在转账和交易上,后续随着DeFi的发展,实现了借贷、理财等更为广泛的金融活动场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就是数字资产化的时期,各个赛道中DeFi的推陈出新就是在搭建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链上金融体系,原生链上资产可以在这个体系中达成价值的内循环。不过这种相对封闭的发展方式显然不足以撼动传统金融体系的根基,加密市场仅有的四千亿美元市值是其未来发展的最高天花板。
资产数字化:即现实资产上链流通。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阶段,如果现实中含有价值属性的资产都能在链上体现,并能够像原生链上资产一样自由流通,那么就相当于人类经济总量直接转移到了区块链上。这一设想虽然如今看来震撼,但在区块链的发展趋势之下——尤其是NFT的发展方向上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万物上链或将成为继1969年互联网诞生之后人类文明的新奇点。
我们在现在的区块链行业中也可以看到,已然有一些DeFi项目嗅到了变革的气息,在进行现实资产上链的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此类项目将会越来越多,现实世界与加密世界的界限将逐渐模糊直至消散。
链上治理资产数字化和上链的意义在于将现实社会中有价值的资产移至链上,从而实现现实资产在链上的确权、支付、流通等实际使用场景。但在我们走向这个美好愿景的途中还横亘着一座山岭——如何进行资产评估,现在的加密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完全孤立的,需要「预言机」来传递链下的可信信息到链上,作为两者沟通的桥梁,但我们目前还未能找到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真正可靠的预言机。如果上链的资产或信息本身就是作假的,那么上链将毫无意义,垃圾信息不会因为上链而转化成有效信息。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流观点是让中心化监管机构来承担预言机的角色,对资产进行评估认证授权,然后进行上链。这看似是一个现实与链上结合的「完美方案」,但其中最大的BUG就是扮演「黑盒子」的监管机构。
举个例子,2008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Moody's、Standard & Poor's、Fitch三大评级机构,他们收了银行的钱,将C级债券和A级债券打包到一起变成B+级的资产包。这种历史的教训如何保证不会在链上重演?谁来监管监管机构?谁来监管人性?
中心化的验资方式是在用传统的经验主义来应对区块链这一新事物,中心化机构在其中承担决定性的角色,让资产上链本身成为了伪命题。
反观原生链上资产所构建的加密世界,由于去中心化思想的渲染,DeFi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智慧的涌现,通过治理代币的形式将治理权分散至参与者手中,再通过智能合约执行治理决策,来达到去中心化治理的目的。这种看似平权和民主的设计也并非万无一失,少数资本巨鳄依然可以依靠大量资本投入,来轻松占据大部分治理代币并垄断治理权,现实世界的马太效应和帕累托法则将会在链上再次生效,现在目光所及的诸多DeFi项目均是如此,披着去中心化新金融秩序的外衣,开传统金融的倒车。
现有的所谓去中心化治理只是「人治社会」映射到链上的一种阶段性解决方案,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持有大量治理代币的巨鳄们能够给为项目发展提供公平且正确的决策,他们的意志代表了加密世界的动向,就像中心化的现实世界中少数人掌权一样。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只是具备了区块链技术,并没有真正具备「区块链思维」。加密世界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所有人的思维进化,让链上文明从「人治社会」全面过渡到「法治社会」,Code is Law是过去式,只有Law is Code才是组织进化,人类的优势不是智力而是「集体智慧」,我们生活的当下「国家」「金钱」「理想」都是生存必须的吗?其实并不是,它们都是我们的想象力杜撰出来的产物,幻影和真实的泡沫从我们智慧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分彼此,只有想象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当我们在思考区块链世界的逻辑时,可能得以辩证的心态,参考现实情况,链上世界的存在不一定需要向现实妥协。也许不是区块链走向人类,而是人类走向区块链。有时一场大变革会把原来的旧世界打烂,真正需要变革的是过去迂腐的金融体系,我们不应该搞错方向。
链上世界的产品和原来我们的经验大相径庭,它应该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过往我们金融经验的总结,旧世界的金融体系原本就是破绽百出。
3. NFT的使用与定义
NFT即Non-fungible Token,是Fungible Token(FT)的相对概念,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独一无二」和「能否分割」,这也就使得NFT更加适合于对标现实世界中的资产——毕竟文明的演进已经让所有的事物都有了差异化的描述,即使是一件批量生产的消费品,在生产日期和喷码上也会有所不同。
现有的观点往往将NFT市场描述为一个独立的赛道,在其稀缺性上做文章,以加密艺术品和游戏卡片作为主要的价值输出途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像没有人会把FT当作一个独立市场。
形成这一误导性说法的原因在于经验主义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想象力。NFT从2017年短暂高光到近年来的发展迟缓,很多人因为CryptoKitties曾经的火爆而迷失方向,在思维定势中把NFT和艺术、卡片、稀缺性等进行了强制绑定,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NFT应用场景的很小一部分。
NFT未来的应用应当是非常广泛的,它的存在丰富提炼了Token的使用广度和深度,它的崛起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所有的类别都可以与它有关,毕竟NFT与FT之间是对等和互补的关系。相比FT来说,NFT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概念,就像现实世界的非标品交易远大于标品交易。
2020年DeFi的崛起将NFT再次推向风口浪尖,DeFi+NFT为市场进行了一次回炉教育,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NFT更具价值的未来。尤其是DEGO,正是引用了「结构体描述」的核心思想,让我们看到了长期被「收藏品」的面纱笼罩在阴影中的NFT正在回归它的原貌。
3.1 NFT结构体描述
一片叶子「NFT的价值不在于稀有性,而在于结构体的描述。」
下面以叶子为案例,探讨结构体描述如何赋予NFT新的思想。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随手在地上捡起的每一片叶子都是特别的存在。假如我拥有一片叶子,我觉得它叶脉美丽且独一无二,认为它价值2000元,而你认可这个价值并愿意购买,那它的价值就是2000元,这来源我们的「共识」。如果你认为它仅价值1元,那我们的共识不匹配,要么我降价出售,要么等待有2000元价值共识的人出现将其买走。
这就是NFT稀缺性应用的一个例子,现在加密艺术品往往就是依靠这层粗糙的「抽象共识」来炒作价格。虽然不可否认的确有少量加密艺术品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大部分则都是单纯的博傻,玩家的购买意图仅限于找到一个愿意付出更高价格的接盘侠。
如果我们将这片叶子转换为一个包裹资产的「结构体」,让其在稀有性的「抽象共识」之外添加更多属性,那么这个结构体的描述就可能是:
0.图片:叶子 1.名字:桑树叶 2.面值:10000USDT+500ETH 3.类别:合成资产 4.品级:A ……如果我们不考虑0, 1, 4带来的稀缺性和实用性的溢价,那么这片叶子的合理价格就是它的「面值」。如果考虑前两样属性,那么它的价值会大于「实际面值」。也就是说,这片叶子既有基础面值带来的保底价值,也有具备溢价空间的共识价值,面值带来的「普遍确定性」和本身具备的「稀有性」可以让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理性定价。
假如这片叶子是一个链上的NFT资产,那么结构体描述可以让它的价值内涵更加丰富。首先应用的就是包裹着FT加密资产的结构体,例如使用BTC和ETH铸造NFT,形成一个资产包,那就相当于现实世界中包裹着多个股票的指数基金。如果再为这个NFT赋予功能性的价值(例如DeFi挖矿)或者绑定一幅画作,那么它的价值就高于铸造所花费的FT的面值。
对应到现实世界,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特色的「学区房」,同样面积和楼层的房子,可能就因为差一条街导致学区的不同,而使得价格天上地下。这其中的面积和楼层就是保底的「面值」,地理位置和学区属性就是引发溢价的「共识价值」。
NFT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