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178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93 USD   更新时间:2025-07-09 03:00:01

撰文:Erica

1月,StakeDAO 针对 Gitcoin GR8捐赠者等群体的空投,成为不少加密社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一些原本不了解 Gitcoin 的朋友,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类面向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融资的激励平台。

本文从最基本的概念解读入手,通过更加通俗化的案例,逐层讲解公共产品融资平台的主要功能、典型案例,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案,特别是二次融资(Quadratic Funding)机制。

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你将理解为什么这类项目更容易出现在以太坊生态中,并能够以真正的参与者,而非单纯投机者的心态,继续体验以太坊生态无穷的创造力,四处收获好奇心的馈赠。


什么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一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曾以“公共物品”的名称出现在大部分人的中学课本中。

例如,人教版《思想政治:经济生活》2017年前后两个版本,均对于这一名词有界定: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一个人免费享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2017年前的版本)
公共物品是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或享用的物品。一旦把这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消费者,便难以防止其他人消费或享用。(2017年后的版本)

中学教材中提到的相关案例,包括国防、治安、消防等,强调其“市场难以完全解决”的特点。

在加密货币行业,最常见的公共产品是开源项目和相关的教育平台、社区。这些产品,如果直接投放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

例如,开源项目的代码公开透明,任何人都能fork新的项目,成为项目的竞品;如此一来,所有人都期盼着他人先解决开发难题和开源,进而免费享用他人成果,久而久之,无人再开源。

非付费的公开教育平台和社区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愿意费尽心思研究难题并第一时间撰写深度内容,那么其他有效率要求的商业平台很容易选择直接搬运或洗稿。久而久之,越来越少人愿意无私分享,尤其在市场趋势向上的时期,时间宝贵,这种情况会更明显。

最终,仅剩下资金充裕的开发者和撰稿人偶尔用爱发电。自身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项目,很容易不是走向陨落,就是变成个别资本的附庸,逐渐失去曾经的独立性。


核心解决方案:二次融资(Quadratic Funding)


2018年,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 哈佛大学的 Zoë Hitzig、微软的 Glen Weyl 合作撰写了了一篇论文:Liberal Radicalism: A Flexible Design For Philanthropic Matching Funds,讨论如何解决公共产品面临的融资难题,解决方案即二次融资 (Quadratic Funding,一些中文文献也用 Quadratic Financing 标注,但相关英文文献几乎都使用前一种说法) 。

简单来说,二次融资让公共产品募集资金的模式变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直接的个人支持者提供的资金,另一部分是由机构和个人慈善家支持的补贴资金池,第二个部分将由第一个部分决定。

由于这是一篇面向非技术读者的科普,旨在描述该方案的作用和影响,不会摆任何公式吓跑读者。如果您是专业读者,希望从数学角度进一步理解二次融资机制,中文领域目前有少量专业文章可供阅读,这里推荐您阅读 PlatON 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和钱柏均于去年2月发布的《二次融资:理论、实践与改进方向》。

Gitcoin 和 clr.fund 是采用二次融资机制的代表平台。其中,clr.fund 的名称源于 “受资本主义约束的自由激进主义”(Capital-constrained Liberal Radicalism)的缩写 CLR, 正是源于 Vitalik Buterin 等人合写的相关论文。

按照这种解决方案,每个公共产品最终收到的支持资金,将由个人捐赠和的补贴两个部分构成,补贴部分将根据前者计算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单个账户大量捐赠资金造成的影响,提高作弊难度。

然而,由于链上身份的匿名性,二次融资机制受到不小挑战,特别是Sybil攻击,即“个人试图通过创建多个帐户身份,多个节点或电脑坐标从而控制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平台为了维护这种模式,进行的各种努力:

一是通过 BrightID 等身份验证工具绑定,增加判断账户可信度的标准。

Gitcoin 设定了一套用户信用分体系,使其与账号对补贴资金的分配权重挂钩,而clr.fund 的捐款模式更加去中心化,则是要求用户先进行BrightID 绑定才能捐款。

二是对于参与 Grants 的项目进行必要的审核。

Gitcoin 会对一些不合规的项目采取下线措施,而 clr.fund 在上线项目之前就会筛选。

虽然这一点看上去不太符合去中心化精神,但非常必要。因为仅靠代码,的确无法判断项目是否同时符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项特质,如果不符合这两种特质,那么这个项目就不是公共产品,并不存在市场机制导致的投资难题,没有必要参与二次融资的分配,抢占其他公共产品的生存空间。

在此,笔者也呼吁各位参与 Gitcoin Grants的读者,尽量参考这种标准来判断想要支持的项目,共同维护这份共识和契约,不要仅仅为了空投奖励,彻底打破规则。一方面,你的捐赠可能会因为项目不合规、被下线,而不被统计在 Grants 捐赠地址内;另一方面,一旦真正需要帮助、拥有开源和分享精神的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这一分配模式将逐渐被整个社区摒弃,无人愿意对虚假的捐赠者进行回馈,而滥竽充数、只知索取的虚假项目几乎不可能对整个生态产生任何反哺,更别提直接回馈捐赠者。

三是潜在的项目信任分体系。

Gitcoin 已经进行了这种设置,但整个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这一机制仍需要不断完善。

在GR8 活动中,DAppChaser 就发现,中国项目的Sybil 分值过高,其原因是中国用户的账号多为新注册,语言障碍让大部分人没有关注到账号信用分的问题,并且难以判断其他项目是否值得支持,导致这些中国项目几乎都是单点支持,没有和其他项目产生足够多的关联。

BlockScience 在他们针对 GR8 的数据分析文章中,提到了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很严谨和专业,中文版本仍在翻译中,预计不久后会在 DAppChaser 网站看到。)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唯有所有人的不断努力,比如,在笔者撰写过 BrightID 介绍后,已有其他中文社区主动了解,承担起 BrightID 中文验证会议的任务,帮助中国用户更简单地完成身份验证任务。

互联网世界有记忆,区块链世界更是有难以损毁的时间戳印记。当新兴市场彻底融入生态,尚未正式实行的信任分体系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遵守规则的地址也会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嘉奖。


为什么是以太坊?我们应该如何支持公共产品?


或许是多次项目空投产生的聚焦效应,人们对即将到来的 Gitcoin GR9 充满期待。

近期,笔者收到不少读者反馈,询问 GR9 到底应该支持什么样的项目;个别参与过多次Grants 的朋友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大部分用户都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来参与 GR9,很多人不理解 Grants 的初衷,只是简单粗暴操作,可能会彻底打破规则,导致 Grants 不再被视为项目空投的条件。

为什么以太坊生态频频出现针对 Grants 地址的空投?

主要原因不难分析,即整个生态具有强共识,大部分优质项目会自觉维护生态健康运转,有选择地向同样有益于生态发展的用户进行回馈,吸引真实的目标用户的同时,也能够鼓励更多用户参与生态发展,实现共赢。

相信各位有心的读者最近也发现,以太坊生态中针对投票治理地址的空投越来越多,这两者逻辑基本一致。

决定性因素是人,人赋予生态以价值观导向,聚沙成塔。

以太坊生态的气质,和曾经的 Linux 社区有点相似,都是以开放为主,开源共享精神引发更加活跃的创造力,为贡献者们创造更多协同合作的机会。

记得2018年在香港的一次以太坊会议中,一位于笔者而言可以说是伯伯辈的读者朋友Bob主动过来做我们的志愿者,他的本职工作是非区块链行业的工程师,但他自学了 Solidity 编程,曾开发过一款供多地办公的大企业免费使用的链上打车公益APP,Vitalik Buterin 是他的偶像。

“我希望拍出V神眼里的善。”这是他过来做摄影志愿者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希望听听看行业出现了什么新东西,“这四位年轻人是未来,你们一定要持续关注。”

当时媒体间的台上,主要是四位以太坊核心开发者,除了 Vitalik Buterin,还有如今 Uniswap 的创始人 Hayden Adams,Optimism 团队的CTO Karl Floersch,以及以太坊2.0的主要开发者 Hsiao-Wei Wang。